4月15日,“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开幕,并于4月16日正式对公众展出。此次展览由世博会博物馆与北京画院联合主办,通过上海叙事的新视角,集中展示了黄永玉90岁后创作的彩墨、版画、雕塑等200余件作品,并系统性地展出了他的手稿、出版物及文献档案。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在开幕式上表示,上海是黄永玉朝思暮想和创作的重要的源泉。“今天在上海,我们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新作展。开篇的‘要到上海来’即将展览引入上海的文化语境之中。”
展览现场
91岁高龄筹备“新作展”,笔耕不辍
“我一百岁开画展,开一百张画的画展。”这是2022年,98岁高龄的黄永玉许下的心愿。黄永玉生前为筹备“百岁画展”,曾专门创作了一批画作。遗憾的是,2023年6月13日,99岁的他与世长辞,此愿未了。在黄永玉辞世一周年之际,“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也正是对他“百岁画展”心愿的弥补。此次黄永玉“新作展”巡展到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展出,加入了上海叙事的新视角,用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示了黄永玉与上海的关系。
展览现场
黄永玉在中国画、版画、油画、雕塑、陶瓷、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众多领域都涉猎广泛。此次展览集中展现了他90岁后创作的彩墨、版画、雕塑等作品,题材广泛多样,记录了他所深爱并有趣的世界:诙谐的自画像、百态生肖图、最爱的荷花和水仙、养过的宠物、朋友送来的大龙虾、晚年的自况……
水仙图,2019年
相思一种 闲愁万端,2018年
“90岁以后,父亲每天的生活不过画画、写作两件大事”“要么上午画画,下午写作;要么上午写作,下午画画”。黄永玉之子黄黑蛮曾说。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在开幕式上表示,当年为黄老策划“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展”的时候,问老先生北京展完以后有什么想法?黄老说一定要来上海。所以他的百岁展览“黄永玉新作展”在北京举办之后,我们就想还要来上海,因为黄老说,在上海他得到了最多的滋养,结交了最好的朋友。
“在黄老91岁高龄开始重新启动他的‘新作展’计划的时候,上海也是他朝思暮想和创作的重要的源泉。今天在上海,我们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新作展。”吴洪亮说,叫“新作展”,当年也曾被诟病说老先生怎么还有新作?“大家看看他在90岁之后还有怎样的创造力,他说自己画的比以前还好,还有思想,到最后一张作品手还是稳的,还在画他的爱情。”“黄永玉先生是一个奇迹,在一张画里头表现诗书画境,给我们的滋养是多维的,是能让我们共情的。”
十二生肖外篇,2019年
画展题目“如此漫长,如此浓郁”来自黄永玉先生的一篇文章《太阳下的风景》,讲他与沈从文先生的交往,原句“经历的生活是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那么彩色斑斓”,似乎也意在展现黄永玉跨越一个世纪的生命,漫长浓郁而又斑斓多姿。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中的每一笔、每一幅广泛的题材,风趣的题跋,多样的笔墨都向我们描画了这个世俗中已经功成名就的黄永玉先生,90岁后仍旧孜孜不倦地学习,勤勤恳恳地作画,一笔一笔地写书,仍旧对这个世界保有巨大的热情。”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文涛在开幕时说,“黄永玉先生不仅是艺术家,更是文学家,看黄永玉先生的作品,不仅要看画,更要读文字,去体会黄永玉先生的豁达与好玩。”此次世博会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也在大部分作品展签旁设置了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读到画作上的全部题跋。
上海是他口中“永远倾心”的城市
步入展厅,展陈设计以彩虹色点亮展厅空间的各个部分,呼应黄永玉名言“为了太阳,我才来到这个世界”,如同他笔下熠熠生辉的艺术世界。
展览现场
展览围绕不同的艺术主题划分为七个单元——开篇通过“要到上海来”将展览引入上海的文化语境之中,回溯黄永玉早年及在上海期间的经历,展现他在这座城市中的交游与艺术影响;“生肖说”成组呈现他创作的生肖系列日历,“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探寻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幽默诙谐的漫画语言映照出他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花常好 人长寿”通过展示黄永玉笔下的水仙、荷花等花卉,映照他对自然之美的钟爱与寄托;从“何处是归程”到“如此漫长”及“根深岁长”,展览的后半部分以时间脉络延展叙事,寄托黄永玉在漫长岁月中的流光回望,诉说他对风景、对人世的沉思与深情。
展览现场
黄永玉曾说,“我这辈子最倾心的地方莫过于上海。”此次上海站的展览特意在开篇通过“要到上海来”将展览引入上海的文化语境之中,回溯黄永玉早年及在上海期间的经历,展现他在这座城市中的交游与艺术影响。
“我永远喜欢上海,虽然我年轻时代的生活无一天不紧张,不艰苦,我仍然怀念它,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替代。”少年黄永玉透过钟爱的《时代漫画》和《上海漫画》,认知了时代风潮、社会百态与幽默的力量。1947 年,他背起装着书籍和木刻工具的小包袱,独自闯荡上海。
行囊,2021年
展墙上,几行文字:行囊,寒碜之极的小包袱里,装着三本高尔基、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本线装黄仲则、一本鲁迅、两本沈从文、一本哲学词典、四块木刻板、一盒木刻刀、压在十七岁的小小肩膀上……大上海这么大,黄永玉这么小。
回首,便是该单元特别呈现的《行囊》等上海主题代表作。画作中,一位稚嫩的少年背着比自己还大的背包,被压到躯干俯倾、膝盖弯曲。他曾在序中自述:“我年轻时用厚帆布做了个大背囊,装木刻板、木刻工具、喜爱的书籍,还有一块被人当笑话讲的十几斤重的磨刀石。一听到枪击炮声,背起背囊跟人便跑”。
从展厅的第一张画——《行囊》中,观众能看到他带着他的希望来到这里,而且在这里又装满了所有的梦想,走遍了全世界。
黄永玉在《蜜泪》中提到他初到上海的窘迫、辛苦的生活:“1940年代上海的生活真是万分艰难。首先是住房,交出压垮了腰的房租,然后是吃饭、穿衣、然后是参加社会生活。现实生活的压力和艺术性的真诚经常发生矛盾,如果说房租每月是五十元的话,木刻作品的稿酬是五元,那么每月得刻出十幅木刻才能解决房租的问题……”
展览现场
在上海的那些日子里,黄永玉不仅认识了李桦、野夫、陈烟桥等木刻界前辈,交往了巴金、臧克家、楼适夷等文学名家,还与漫画家张正宇、陆志庠、张乐平等交好,更是与汪曾祺、黄裳结为“三剑客”。对他而言,上海最难忘的是收获了与一众朋友的友谊。
“上海是父亲年轻时生活和创作的地方,这时期是他艺术生涯的重要阶段,在上海他结识了许多对他影响深远的前辈和挚友,他们对父亲的帮助和厚爱影响了他的一生。”黄黑蛮说。
画中文字是其幽默的注脚
回望他的人生,黄永玉自学美术,文学,被称为一代“鬼才”。
黄永玉出身贫苦,从小出来闯荡社会,丰富的资历造就了如今自成一格的画风。他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因家境贫苦,12岁就外出谋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上海、台湾和香港,终成为中央美院教授,他设计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装更是家喻户晓。
黄永玉2019年《猴说》
黄永玉曾说,“我的半辈子是一刀一刀地铲,一笔一笔在画,后来一个字一个字在写”。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知名学者陈子善在开幕式对谈中提到,在20世纪文化发展过程当中,既是画家、美术家,同时又是作家、文学家的并不多,而黄永玉是其中能将文学跟美术结合得很好的一位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涉及各个门类,从最早的木刻、漫画到水墨画、油画、雕塑,而文学对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范畴,出版有《永玉六记》《醉八仙》《吴世茫论坛》《老婆呀,不要哭》《这些忧郁的碎屑》《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太阳下的风景》《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等书。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此次展览亦打破艺术与文学的界限,以一段段隽永的文字作为开启每一单元的引首,呈现黄永玉“画为形,文为魂”的创作哲学,画作中喷薄的生命力与文字里沉淀的哲思彼此碰撞,给予观众多重文化滋养。
展出作品中,短则数十字,长则上千字题跋可谓黄永玉画作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彰显出其诙谐幽默的风格。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作品离我们的时代不远,不论男女老少,都能从中读懂世情和人生自况。
“生肖题材”系列以稚拙造型配以诙谐题跋,既风趣幽默,又机智反讽,诸如“老虎屁股摸不得,请问老虎哪个地方摸得?”“看哪牛在接吻,否,对吹也。”
展览现场 生肖系列
展览现场 生肖系列
对于他所钟情的荷花和水仙题材,文字中传递的则是另一种对时光易逝的似有若无的哀伤。“我这一辈子跟水仙的来往应算是最多的了。几十年就靠水仙提醒,时光倏忽,人世渺茫,眼看百年很快地到来,真觉得有点好笑和残忍。”
宋元君到底想画啥图,2020年
在《宋元君到底想画啥图》中,题跋多到可以单拎出来作一篇精彩短文;在作品《李时珍先生随想》中,无论笔触的夹缝间,还是大幅的留白里,甚至画笔下李时珍的衣袂上,都成为黄永玉挥洒的题字空间。
李时珍先生随想,2021年
展览现场《煞风景》
《煞风景》则以诙谐跋文与水墨并置,讽喻古今雅集与现世荒唐事,借文人画意趣与漫画式夸张,在自嘲中透出对世事的通透豁达。
黄永玉《小夜曲》2023年
《小夜曲》是黄永玉生前最后一幅作品,创作于2023年5月16日,也为这场展览做着浪漫注脚。画中青年男女在藤蔓环绕的夜色中依偎,定格了一段跨越世纪的青春记忆。
今夜,2022年
“愿每个人都有美好的今夜,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十年如此,百年如此,告诉子孙们,人应该拥有如今夜之权利,过宁馨如今夜之日子。”展览以画作《今夜》收尾,表达的是时间凝练缩影,也是对生命诗意的回望
99岁时黄永玉曾坦言其作品分“认真画”与“为思想而作”两类,画中文字恰是其幽默灵魂的注脚,也体现了黄永玉深厚的文学素养。
此次展览由世博会博物馆与北京画院联合主办,展期将持续至6月8日。
上一篇:巴菲特投资中国股票前景展望
下一篇:六月份证券市场行情趋势图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