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家高端海鲜自助餐厅近日被曝卷钱跑路。据媒体报道,该餐厅采取 " 单次消费 799 元 / 人、最低充值 5000 元 " 预付费模式,个别消费者累计充值高达 30 万元。
公众对该事件的关注焦点之一在于其中存在的监管漏洞。商务部门介绍,涉事餐厅既未办理预付卡备案手续,也未缴纳保证金,因此,对消费者的维权,建议转市监部门办理。市监部门则表示,建议消费者通过法律诉讼来解决,他们无法用强制手段要求商家,实际负责人也找不到。
事件到底归谁管,值得三问:
现行《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要求商家要备案,但对未备案商家,有关部门是否建立落实了监管手段?
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是否已经建立并落实?
对消费者的风险提示、预防机制是否已经建立并落实?
商家跑路的消息这些年并不少见,有健身房理发店,有餐厅茶馆,还有形形色色的教培机构 …… 有关部门虽采取了措施,但这类事件还是层出不穷。对不少消费者来说,第一次遭遇商家跑路,可能会义愤填膺、拉群报警维权,而到了现在,大家要么不愿预付卡消费,要么对商家跑路已习以为常。这样的消费环境值得改善!
有的部门会说,现在要优化营商环境,不宜对商家管得太细太死。但就监管收取预付款的商家方面,有关部门如果不把消费者的钱看紧,不去积极追查卷钱跑路商家,势必会助长无良商家 " 卷一把就跑 " 的嚣张气焰,也会让更多消费者对预付款消费敬而远之。这不是在优化营商环境,而是在为自己不作为找借口,在恶化营商环境。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