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26日,改编自毕飞宇小说《青衣》的同名原创歌剧要在上海首演。当命运的戏台缓缓拉开帷幕,当大幕拉开掀起盖头的刹那,筱燕秋的身影将再度绽放光彩。
《青衣》是作家毕飞宇的名作,此前已有过电视剧、舞剧、京剧、赣剧、声音演绎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改编。此次歌剧《青衣》由女高音歌唱家、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吴睿睿领衔主创,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出品的第一部原创歌剧。
歌剧《青衣》海报
吴睿睿扮演《青衣》主角筱燕秋,她透露,歌剧《青衣》在角色设定、情节发展上都非常贴合原著,但会在时间线上稍作调整——从1999年开始(对应原著里的1979年),接着是“20年后”,最后留给观众一个开放式的想象时空。
歌剧《青衣》彩排
筱燕秋的命运,我们的命运
《青衣》讲述了“戏痴”筱燕秋的艺术人生,将月宫中凌云而舞的嫦娥、舞台上光彩照人的青衣和大地上平凡生活的女性三重形象融合。
吴睿睿读了小说《青衣》之后和原著作者毕飞宇有过交流,并直言自己好像不太喜欢筱燕秋,没想到毕飞宇说“我也不喜欢”。
“然后毕老师又说了一句话,他说 ‘筱燕秋是一个我必须面对的女人,对我个人而言,无视了筱燕秋就是无视了生活。’”
歌剧《青衣》彩排
在此次改编中,歌剧《青衣》抓住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命运”,一个是“人性”。吴睿睿说,歌剧的整体叙事性不如电视剧或者话剧那么清晰,因而团队将叙事点聚焦于筱燕秋的命运——她的狂热、她的困顿、她的爱而不得,以及人性上的种种纠结。
她希望,每个观众都能在歌剧《青衣》里看到命运,看到人性,看到自己的影子。
毕飞宇原著《青衣》
当中国戏曲遇到西方歌剧
歌剧是来自西方的舞台艺术,《青衣》又有关戏曲这一中国传统艺术。两者之间的融合,本就充满了挑战与魅力。
在吴睿睿看来,歌剧虽然是源于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它融合了话剧、舞剧等各大门类,能够表现的内容非常庞大。“我们的戏曲曾经被叫做中国的歌剧,China opera,它跟歌剧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次我给我们作曲团队提了两个要求,一是必须好听,二是希望观众能记下旋律一二。”
歌剧《青衣》彩排
在这次歌剧《青衣》里,主创团队也更聚焦将戏曲元素纳入歌剧的表演形式中。为了确保歌剧中的戏曲元素纯粹正宗,主创团队专程前往上海戏剧学院,向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赵群请教学习。
“因为筱燕秋这个人物时时刻刻都活在嫦娥这个角色里,她在生活中可能都出不来,所以想演好这个角色,我也必须活在这里面。”吴睿睿说,像是身段,专业戏曲演员有十几年的功底,想要短时间达到那个程度是不可能的,但作为一个歌者或者演员,她要求自己至少得有那个神韵。
“也许抓到那一点点,观众也会有很不一样的感受。”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