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某科创板新股以198倍市盈率创下年内最高定价记录,却在上市首日遭遇破发,引发市场剧烈震荡,这一事件将新股定价机制推上风口浪尖,暴露出注册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市场化定价与行政监管之间的复杂博弈,作为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核心环节,新股定价不仅关乎企业融资效率,更是检验市场成熟度的试金石。
定价失衡:新股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新股市场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发行的152只新股中,有47%的企业发行市盈率超过行业均值100%,而同期上市首日破发率却攀升至28%,这种高定价与低回报的背离现象,折射出定价机制的多重失衡。
在询价环节,部分机构投资者存在"抱团压价"与"默契抬价"的双重策略,某券商研究部负责人透露:"在网下询价阶段,大型机构通过场外协议形成价格同盟,要么集体压低报价获取配售优势,要么协同推高定价赚取承销佣金。"这种利益捆绑导致报价区间严重失真,某创业板企业的有效报价离散度曾低至0.5%,远低于正常市场应有的3-5%波动区间。
承销商与发行方的利益纠葛更使问题复杂化,根据Wind数据统计,2022年承销保荐费率与发行市盈率呈现0.72的正相关性,某投行人士坦言:"在'比例收费+超额奖励'的收费模式下,推高发行价可直接增加数千万承销收入。"这种激励机制催生了"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现象的常态化。
制度困境:市场化改革的多重掣肘
注册制改革虽已取消23倍市盈率限制,但市场化定价仍未完全实现,现行累计投标询价制度存在结构性缺陷:仅面向5139家专业机构投资者(截至2023年Q2中基协数据),却决定着面向亿万公众投资者的发行定价,这种"小众定价"机制难以真实反映市场需求。
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科创领域尤为突出,某半导体企业招股书显示,其采用的"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技术"估值模型包含5个假设参数,普通投资者根本无法验证技术成熟度与市场前景,而保荐机构出具的估值报告往往存在过度乐观倾向,某科创板公司上市后实际营收仅为预测值的63%。
监管套利空间依然存在,现行制度中"四数孰低"原则(网下投资者报价的中位数、加权平均数,公募基金等机构报价中位数、加权平均数)本为抑制非理性报价,却被部分机构利用规则进行价格操控,某次新股发行过程中,机构通过集中报出"关键价位"成功将最终定价锁定在预期区间,这种"精准控盘"现象已引起监管层关注。
国际镜鉴:成熟市场的定价启示
美国资本市场采用的累计投标(Book Building)机制具有显著市场化特征,据统计,纳斯达克市场新股发行价较询价区间上限的平均溢价率达15%,而首日涨幅中位数维持在20%左右,这种动态平衡源于做市商制度与绿鞋期权的双重保障:做市商通过持续报价维持流动性,绿鞋期权(超额配售选择权)则赋予承销商在破发时进行市场干预的权利。
香港市场的"回拨机制"与"基石投资者"制度值得借鉴,当散户超额认购倍数超过特定阈值时,公开发售比例可从10%最高提升至50%,这种动态调节有效平抑了市场波动,而引入知名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不仅能增强市场信心,其锁定期限制(通常6个月)更形成了长期价值锚定。
日本东京交易所推行的"价格区间投标"制度创新性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发行人与承销商提前公布合理价格区间,投资者在此范围内自主报价,最终定价根据有效申购的加权平均确定,这种机制使过去三年东交所新股首日破发率始终控制在12%以下。
改革路径:构建市场化定价生态系统
基础制度层面亟待推进三大改革:建立多层次询价体系,将个人投资者通过公募REITs等形式纳入询价群体;完善绿鞋期权实施细则,允许承销商在破发超过15%时启动超额配售;推行"浮动承销费"制度,将保荐机构报酬与上市后三年股价表现挂钩。
技术监管需要双管齐下,借助大数据构建报价行为监测系统,对异常报价模式实施"熔断式"问询;推行估值模型备案制,要求保荐机构披露关键参数假设及敏感性分析,某试点券商已开始使用区块链技术存证询价过程,确保数据不可篡改。
市场培育方面,应当建立"三位一体"的投资者教育体系:针对机构投资者开展定价能力专项培训,对保荐代表人实施"估值建模"资格认证,面向公众投资者推出新股风险模拟交易平台,深交所最新上线的"新股通"教育系统,通过虚拟交易数据揭示不同定价策略的长期收益差异,用户留存率已达78%。
注册制改革行至中流,新股定价机制的完善将成为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战役,这需要监管智慧与市场力量的深度协同:既要用"看得见的手"筑牢制度藩篱,又要靠"看不见的手"实现价值发现,当定价机制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均衡博弈,资本市场才能完成从融资市场向投资市场的本质蜕变,正如某资深市场人士所言:"合理的定价不是数学计算的产物,而是市场各方在充分博弈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这种共识的建立,将是中国资本市场迈向成熟的重要里程碑。
下一篇:中兴通讯股票行情分析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