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分析 > 正文

万向系七年造车梦搁浅,鲁伟鼎接班背后的转型困局 鲁伟鼎接班万向系7年造车无进展

2022年8月,杭州钱江世纪城的一处工地上,万向创新聚能城的巨型广告牌在烈日下显得格外醒目,这个投资2000亿元、占地9平方公里的"未来汽车城",在开工三年后仍处于地基施工阶段,这个场景恰似万向集团汽车制造战略的缩影——当特斯拉上海工厂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奇迹时,这家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二代掌门人鲁伟鼎带领下,造车事业却陷入七年之困。

万向系七年造车梦搁浅,鲁伟鼎接班背后的转型困局 鲁伟鼎接班万向系7年造车无进展

从万向节到整车:未竟的产业闭环 时间回溯到1969年,鲁冠球带领6位农民创办宁围农机厂时,没有人想到这家作坊式企业会在半个世纪后发展成为年营收超1400亿元的跨国集团,万向通过专注汽车万向节这个细分领域,逐步构建起覆盖全球的零部件供应网络,2012年,集团营收突破千亿大关,但此时已年近古稀的鲁冠球却陷入焦虑:中国汽车产业即将迎来电动化革命,万向必须完成从零部件到整车的最后闭环。

2017年10月,鲁冠球病逝前留下的最后嘱托直指造车大业,这位被誉为"中国民营企业家教父"的传奇人物,早在1999年就成立电动汽车项目组,比特斯拉创立还早四年,在生命最后阶段,他将万向系核心资产整合为"万向钱潮"等四大上市平台,为接班人鲁伟鼎铺就造车之路,但这场精心准备的交接,却意外成为企业战略转型的分水岭。

战略摇摆:七年间的五次路线调整 2017年鲁伟鼎正式执掌万向系后,立即启动"造车加速度",但梳理其战略轨迹,不难发现令人困惑的反复:

2018年,万向宣布投资685亿元建设年产5万辆增程式电动车的Karma汽车项目; 2019年转向氢燃料电池路线,与上海重塑科技达成战略合作; 2020年收购美国电池企业A123,布局固态电池技术; 2021年又回归混动路线,与吉利成立合资公司; 2022年突然宣布聚焦800V高压平台,计划2025年推出首款量产车。

这种频繁的技术路线调整,使得万向在七年内更换四任汽车业务负责人,研发投入超200亿元却未能形成有效技术积累,对比特斯拉Model 3从立项到量产耗时3年,比亚迪刀片电池研发周期5年,万向的技术战略显然缺乏定力。

管理迷局:传统制造基因的桎梏 深入分析万向造车困局,可见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阵痛,多位离职工程师向媒体透露,万向汽车研究院至今沿袭着"车间主任式"管理模式:研发决策需要经过五级审批,样车修改必须董事长签字,这种源自零部件制造时代的管理体系,与汽车产业"平台化开发、快速迭代"的要求格格不入。

财务数据更具说服力,万向钱潮2022年报显示,其研发投入占比仅为3.2%,低于行业平均5%的水平,更关键的是,这些投入分散在48V轻混、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七个技术方向,反观比亚迪,其研发投入高度聚焦磷酸铁锂和混动系统,最终形成技术护城河。

行业变局:错失的时间窗口 在万向摇摆的七年里,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完成多轮洗牌,2017年行业渗透率仅2.4%,到2022年已飙升至25.6%,这个过程中,万向不仅错过政策红利期,更在关键节点出现战略失误:

当蔚来、小鹏采用代工模式快速量产时,万向坚持自建工厂; 当行业转向智能化竞争时,其收购的菲斯克汽车至今未实现整车OTA升级; 当电池成本成为竞争焦点时,其固态电池量产计划从2021年推迟至2025年。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万向美国公司旗下的Karma Revero,在北美市场七年累计销量不足3000辆,而同期特斯拉Model 3单一车型年销量突破50万辆,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技术反哺"项目,反而成为吞噬资金的"黑洞"。

破局之困:二代接班的特殊挑战 作为中国民企二代接班的典型案例,鲁伟鼎面临的不仅是产业转型压力,他需要平衡的至少有三重关系:元老团队与新生代管理者的权力分配、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的资源争夺、实业经营与金融投资的战略侧重。

这种复杂性在组织架构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万向集团目前形成实业、金融、三农三大板块并行的格局,但汽车业务需要协调各板块资源时,却暴露出决策效率低下问题,例如2021年计划引入的战略投资者,因金融板块风控部门的反对而搁浅。

未来展望:最后的突围机会 面对困局,万向并非没有转机,其掌握的46GWh电池产能、覆盖22个国家的销售网络、超过3000项新能源专利,仍是不可忽视的竞争筹码,关键是要实现三个转变:

从"技术投机"转向"战略聚焦",集中资源突破800V高压平台和智能驾驶系统; 从"闭门造车"转向开放合作,借助华为HI模式或百度Apollo平台补足智能化短板; 从"制造思维"转向用户运营,建立直面消费者的服务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万向2023年与宁德时代达成战略合作,计划联合开发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这或许预示着其造车战略正在回归务实路线,但要在2025年这个行业关键节点实现突破,留给鲁伟鼎的时间已不足两年。

( 站在杭州万向集团总部大楼前,鲁冠球铜像依然保持着眺望远方的姿态,这位老企业家穷尽半生打造的汽车产业版图,正在经历最严峻的考验,当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下半场"竞争,万向系的转型困局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兴衰故事,更是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样本,二代接班人能否在产业革命中完成使命,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尚未封顶的厂房里。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