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分析 > 正文

上交所召开科八条基金公司系列座谈会,构建科创金融生态圈 资本赋能硬科技突围 上交所召开“科八条”基金公司系列座谈会

引言: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双向奔赴
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科技自主可控成为国家战略核心的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正加速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制度框架,2023年9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连续召开三场"科八条"专题座谈会,邀请易方达、华夏、南方等头部公募基金及私募机构参与,围绕科创板深化改革、引导长期资金入市、优化科技企业融资生态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这场被业界称为"科创金融生态圈建设里程碑"的会议,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从传统融资平台向科技赋能枢纽的转型进入关键阶段。


解码"科八条":科创板制度升级的底层逻辑

上交所召开科八条基金公司系列座谈会,构建科创金融生态圈 资本赋能硬科技突围 上交所召开“科八条”基金公司系列座谈会

"科八条"全称为《关于进一步发挥科创板功能 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八项措施》,是上交所于2023年6月推出的系统性改革方案,其核心内容包括:

  1. 优化科创属性评价体系:建立"研发强度+专利质量+市场验证"三维评估模型,重点考察企业技术商业化能力。
  2. 完善差异化上市标准:针对芯片、生物医药等长周期行业增设"市值+研发投入"组合指标。
  3. 创新股权激励制度:允许未盈利企业实施"期权与业绩对赌"结合的激励方案。
  4. 强化退市风险预警:对连续三年研发投入低于营收5%的企业启动特别标识。
  5. 建立机构投资者沟通平台:按季度组织基金公司与科创板企业进行技术路演。
  6. 推进做市商扩容:将做市商资格扩展至具有产业背景的PE/VC机构。
  7. 试点"小额快速"再融资:对市值50亿以下企业开通绿色通道。
  8. 构建跨境技术估值体系:联合国际投行制定硬科技企业估值指引。

这些改革直指科创板运行四年来暴露的三大痛点:部分企业"伪科创"标签化、机构投资者参与深度不足、估值体系与科技企业成长规律错配,正如上交所总经理蔡建春在座谈会上强调:"科创板需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构建与硬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相匹配的资本服务体系。"


基金公司角色重构:从财务投资者到生态共建者

截至2023年8月,科创板上市公司达628家,总市值突破8.5万亿元,但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仅为65%,远低于纳斯达克的89%,此次座谈会明确提出,基金公司需完成三重角色转变:

价值发现者:破解技术估值密码
以中微公司为例,其等离子体刻蚀设备的技术代际领先性难以用传统PE估值法衡量,华夏基金在会上分享了"技术替代曲线模型",通过测算国产化率提升速度、研发专利壁垒强度等指标,建立了动态估值框架,这种创新方法论正在被编入上交所即将发布的《硬科技企业估值指引》。

产业赋能者:构建投研协同网络
南方基金与中芯国际联合成立的"集成电路投研实验室"成为典型案例,该平台汇聚50余名工程师与分析师,不仅为投资决策提供技术验证,还帮助企业对接设备供应商,这种"反向赋能"模式使基金公司深度嵌入科技创新链条。

流动性守护者:创新交易工具组合
针对科创板日均换手率不足2%的问题,易方达提出了"做市ETF+战略配售基金+大宗交易平台"的流动性解决方案,其设计的科创板50增强ETF,通过算法动态调整成分股权重,有效平抑了市场波动。


制度突破:从单点创新到系统重构

座谈会释放出多项制度突破信号,预示着科创板将迎来更深层次改革:

上市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将建立"技术成熟度-市场规模-资本需求"三维坐标系,对量子计算、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实施"阶段性豁免"政策,例如允许处于临床Ⅱ期的创新药企业以"研发管线估值"替代盈利指标。

创设"科创立项"融资工具
借鉴美国DARPA模式,试点"揭榜挂帅"式定向融资,基金公司可对特定技术攻关项目进行专项投资,享受研发成功后优先转股权利,首期试点将聚焦光刻机双工件台、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等"卡脖子"领域。

建立科技信用评级体系
由中证指数公司联合毕马威开发"科创信用评分模型",从技术风险、团队稳定性、供应链韧性等12个维度对企业进行评级,该评分将作为基金公司配置权重的重要依据。

完善跨境资本循环机制
推动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与科创板对接,允许外资机构通过专项基金参与战略配售,首批试点额度达200亿元,重点吸引中东主权基金、新加坡淡马锡等长期资本。


生态进化:构建科技-资本-产业正循环

要实现从"资本支持创新"到"资本驱动创新"的跨越,需要构建三类生态接口:

技术转化接口
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与高瓴资本共建的"概念验证基金"模式值得推广,该基金专门投资高校实验室的"技术原型",通过中试基地将其转化为可商业化的专利包,再推动科创板上市,目前已培育出7家市值超百亿的硬科技企业。

人才激励接口
借鉴硅谷"技术合伙人"制度,允许科学家团队以技术许可费折价入股,澜起科技实施的"专利贡献积分制",将核心研发人员的知识产权产出量化为股权激励,使人才流失率从25%降至8%。

区域协同接口
长三角科创板企业联盟正在探索"研发在上海、中试在苏州、量产在合肥"的产业链协同模式,配套设立的100亿元跨区域创投基金,通过让渡地方税收分成权,破解了科技成果跨省转化的制度障碍。


从中国版纳斯达克到全球创新极

随着"科八条"措施的落地,科创板正展现出三大趋势性变化:

  • 估值逻辑重构:从"市盈率崇拜"转向"技术贴现率"思维,具备颠覆性创新能力的亏损企业将获得更高溢价。
  • 资本工具进化:基于技术成熟度的分级可转债、专利质押REITs等创新产品将陆续面世。
  • 国际竞争力提升:科创板半导体企业研发强度达19.3%,已超过台积电的15.6%,制度优势正在转化为技术优势。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所言:"经济增长的源泉不是资本积累,而是知识资产的指数级增长。"当中国的工程师红利遇上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科创板完全有可能孕育出下一个ASML或特斯拉,这场座谈会揭示的不仅是资本市场的改革方向,更是一个大国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抉择,在这条荆棘与荣光并存的道路上,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交响曲正渐入高潮。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