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汇分析 > 正文

科比酱酒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名人IP滥用背后的企业合规之殇 科比酱酒”公司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白酒新秀遭遇监管红牌

2023年12月,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一则公告掀起波澜——注册于贵州省仁怀市的"科比酱酒有限公司"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这家注册资本高达1000万元、成立仅3个月的白酒企业,其名称中醒目的"科比"二字立即引发舆论关注,工商登记信息显示,该公司经营范围涵盖酒类经营、食品销售等业务,但尚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这个以NBA传奇球星科比·布莱恩特(Kobe Bryant)中译名命名的企业,尚未正式投产便陷入经营困境,暴露出名人IP商业化过程中的多重法律风险。

经营异常背后的合规迷局

科比酱酒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名人IP滥用背后的企业合规之殇 科比酱酒”公司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四种法定情形中,"科比酱酒"触发的正是"住所失联"条款,市场监管部门在履职检查中发现,该企业注册地址无法取得有效联系,这种"影子公司"现象在商业实践中并不鲜见,但更深层次的合规危机隐藏在"科比"商标的使用合法性上。

公开资料显示,科比·布莱恩特生前已在中国注册多个商标,其继承人对姓名权、肖像权等知识产权享有完整权益,我国《商标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而"科比酱酒"的命名显然存在重大侵权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该企业官网曾使用疑似科比剪影的标识,这种打擦边球的营销手段已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关于禁止混淆行为的规定。

名人IP商业化乱象调查

白酒行业近年频现名人IP争议:从"梅西酒业"到"C罗窖藏",从"乔丹体育"到"林书豪酒业",这些案例揭示出行业存在的系统性风险,某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统计显示,2022年涉及名人姓名商标的行政诉讼同比增长47%,其中食品饮料行业占比达32%,这些企业往往采取"注册防御商标+外观设计模仿+宣传暗示"的三重策略,游走于法律边缘。

以著名的乔丹商标案为例,最高人民法院在(2018)最高法行再32号判决中明确指出,即便注册类别不同,未经许可将他人姓名用于商业活动仍构成侵权,这种判例对"科比酱酒"类案件具有直接参照意义,更严峻的是,部分企业利用商标审查周期长的特点,在实质审查前抢先进行市场推广,待权利人维权时已形成既定商业利益,这种"侵权式创新"严重破坏市场秩序。

企业合规体系构建的迫切性

本次事件暴露出中小企业在合规管理上的结构性缺陷,北京大学法学院调研显示,78%的受访企业缺乏系统的知识产权合规流程,43%的企业管理者对姓名权保护存在认知偏差,完善的合规体系应当包含三大支柱:前端风险评估机制、中端法律审查流程、后端危机应对预案。

具体到名称合规领域,企业需建立"三级筛查制度":第一级筛查是否存在同名注册商标,第二级核查姓名权属状况,第三级评估商业标识的相似性风险,某知名白酒企业的合规总监透露,其新品命名需经过法务部、外部律所、行业专家的三重审核,这种审慎态度值得借鉴。

监管升级与行业反思

面对日益复杂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势,市场监管总局正在构建"三位一体"监管体系:通过大数据监测系统实现商标注册实时预警,建立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提高违法成本,完善信用修复制度引导企业合规经营,2023年新修订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特别强调,名称登记不是行政许可,企业需对名称合法性承担主体责任。

白酒行业需要集体反思发展模式,中国酒业协会专家指出:"依靠名人效应收割短期流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企业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品质创新和文化沉淀。"贵州某老牌酒企的转型经验值得参考——其通过挖掘赤水河地域文化,打造出具有独特辨识度的品牌IP,三年内实现销售额增长300%。

在合规中寻找基业长青之道

"科比酱酒"事件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市场经济中的深层矛盾:创新冲动与法律边界的碰撞,商业利益与权利保护的博弈,短期红利与长期价值的抉择,当70%的创业企业存活期不足三年,合规经营不再是成本负担,而是企业穿越周期的生存之本,在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强化的新时代,唯有将合规意识融入企业基因,方能在激烈竞争中行稳致远,这个案例留给行业的启示远比事件本身更值得深思——商业成功永远不能建立在对他人权利的践踏之上,真正的品牌价值只能源于对规则的敬畏与对创新的坚守。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