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到行业标杆的蜕变之路
王石松的证券分析师生涯始于199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营业大厅,彼时刚从复旦大学金融系毕业的他,选择从最基础的行情记录员做起,每天面对闪烁的LED屏幕,手写记录上千条交易数据,这种近乎严苛的基础训练,为他日后形成"数据即信仰"的职业理念埋下伏笔,2003年加入申银万国研究所时,正值中国股市从庄股时代向价值投资转型的关键期,王石松在《股权分置改革对市场估值体系的重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度溢价"概念,成功预判了股改带来的系统性机会,由此崭露头角。
价值投资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在2015年股灾后的行业反思潮中,王石松构建的"价值成长共振模型"引发业界震动,这套方法论突破性地将传统PE/PB估值体系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三阶估值法":基础层考量企业财务质量,中间层评估商业模式壁垒,顶层分析产业政策红利,针对宁德时代的案例研究堪称经典,他在2018年市场普遍质疑新能源补贴退坡时,通过测算技术迭代速度与电池成本下降曲线的匹配度,率先给出"三年五倍"的成长预期,最终被市场完美验证。
穿透迷雾的产业洞察力
2020年疫情冲击下,王石松带领团队完成的《后疫情时代的产业链重构图谱》,系统梳理出医疗设备、远程办公、智能物流等六大突围赛道,其中对呼吸机产业链的深度拆解报告,首次将目光投向常被忽视的传感器模组供应商,挖掘出汉威科技等隐形冠军,这种"由终端溯源头"的研究范式,开创了产业链价值挖掘的新维度,在2021年碳中和热潮中,他警示性提出《警惕新能源行业的估值泡沫》,通过对比光伏组件价格与装机量的非线性关系,准确预测了2022年硅料产能释放引发的行业洗牌。
重塑证券研究生态的变革者
面对卖方研究的同质化困局,王石松主导开发的"产业景气度量化跟踪系统"实现重大突破,这套系统整合了120个细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库存周转、技术专利等23项前瞻指标,成功捕捉到2023年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前兆,在研究方法论层面,他倡导的"四维验证法"——财务数据、产业调研、技术演进、政策导向相互印证,已成为新一代分析师的必修课,更值得称道的是其开创的"分析师培养体系",通过模块化知识库和实战案例库,三年内为行业输送了200余名新生代研究员。
思想者的行业责任与边界探索
在注册制全面落地的背景下,王石松连续发表《信息披露质量的量化评价模型》《ESG因子在A股的有效性检验》等重磅研究,推动投资分析向更纵深的维度拓展,他主持编制的"上市公司治理健康指数",首次将中小股东参会率、研报问询回复质量等非财务指标纳入评估体系,面对AI对传统研究的冲击,其团队开发的"智能研报辅助系统"既保持人类分析师的逻辑框架,又实现数据处理效率的几何级提升,在ChatGPT浪潮中走出人机协同的创新路径。
争议与挑战:永远在路上的修行者
2022年对半导体行业的误判,让王石松深刻认识到技术壁垒评估的复杂性,他在反思文章中坦诚:"我们高估了国产替代的速度,低估了技术生态的构建难度。"这种敢于自我否定的勇气,反而赢得市场更多尊重,面对北向资金占比持续提升的新格局,他最新开展的《境外投资者决策因子嬗变研究》,通过解析2000份QFII持仓变动,揭示出海外资本对中国资产的认知进化曲线。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王石松始终保持着"用显微镜观察企业,用望远镜瞭望产业"的双重视角,从早期技术派到价值派,再到如今的生态派,其二十余年的研究进化史,恰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缩影,当被问及成功秘诀时,他总说:"比起预测市场,更重要的是理解市场背后的时代逻辑。"这位证券分析领域的常青树,仍在不断拓宽研究的边界,用理性之光照亮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之路。
有话要说...